【小说连载】蹉跎情缘 2( 祝康)
【小说连载】
蹉跎情缘
作者:祝 康
前言
上个世纪六、七十年代的一场声势浩大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,近1600万青年学生被送往祖国各地农村,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,至今已经整整过去半个世纪了。当年有多少知青的汗水、泪水、血水甚至生命留在了那里。当然,蹉跎岁月里也编织了多少蹉跎情缘沉浮在那块土地上...
(二)
上集说到罗蔓莉这个人见人爱、充满活力、美丽漂亮的妙龄少女,她在乡下插队落户的日子里所经历的事情让人感到她是不幸的,由于葛根荣的纠缠,让她痛苦不堪,牛四的闯入让她险遭凌辱,而她又是幸运的,遇到了王之诚这位好青年,他像大哥哥一样呵护着罗蔓莉,又是他在罗蔓莉即将被牛四强行凌辱的危急时刻救了蔓莉,在生活的朝夕相处中,王之诚与罗萝莉终于相爱了。
1975年四月的东北边陲延边山区,乍暖还寒,但是已经压不住匆匆而来的春天的脚步。干枝嫩芽的灌木丛里,朵朵金达莱花顶雪怒放,盛开的十分鲜艳,惹人喜爱。密密层层、叠锦堆秀的紫红色点缀了山涧两岸,在寒风中,领先报告着春天来临的消息。
在这春天来临之际,罗蔓莉怀孕了!面对即将到来的小生命,两个年轻知青没有喜悦,只有惊慌,面对这突如其来的事情,他们手足无措,不知如何是好。
愁容布满了他们心中的天空,连自己的前程都是一片迷茫,一个小生命的出现,等于又欠下了一笔孽债。在那个政治挂帅的年代,两个知青未婚先孕产下私生子,可算是个轰动性新闻了,弄不好男方还会涉嫌作风不好的污名,要是扣个“破坏上山下乡的流氓”罪名,那可得吃不了兜着走,真不知道会是什么严重后果!
除非办理正式结婚手续,可是也来不及了!况且在离家千里之外的山沟里结婚安家,不但家里亲人不能同意,即使自己想想都觉得恐怖,两个城市娃子举目无亲,有毅力在这穷乡辟壤的深山里生活一辈子吗?
罗蔓莉在公社卫生院学过中医,凭自己的记忆,配了几付打胎土方药,偷偷服用了一阵,也没见效,胎儿仍在她的肚子里一天天长大。罗蔓莉只得用被单做的一条布带紧紧束住肚子,不让别人发现。
快三个月了,眼瞅着罗蔓莉的肚子一天天大起来了,纸终究包不住火。天气暖和換下宽大的厚棉袄,罗蔓莉的大肚子一显露,事情就无法收拾。他俩心急如焚,事情已迫在眉睫,当务之急是必需想办法。两人一商量,决定让罗曼莉先回上海再说,以后的事只得走一步看一步了。
说来也巧,可能是老天相助,此时真的收到了罗蔓莉母亲寄来的挂号信和路费,说家中有急事,让女儿速回上海。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事,她母亲怎么会有了路费钱,两人也无时间多想,简单准备了行李,买了张火车票,王子诚就把罗蔓莉送上了火车。临走时,王子诚才想起把自己上海家的地址写在一张小纸条上,交给了罗蔓莉,并将身边仅有的三十块钱也递给了罗蔓莉,还一再叮嘱罗蔓莉到了上海赶紧来信报平安。
王子诚永远也不会忘记,1975年六月末的一天,他把怀有三个月身孕的罗蔓莉送上了火车。火车轰隆隆地开走了,它带走了罗蔓莉,也把王子诚的希望带走了,只留下了他对未来的不测、不安、与恐慌压在了心底!
有人说过,人生大事惟生死。意思是除生死之外,人生皆是小事。可是罗蔓莉走后好几个月了,竟然一点音讯也没有了,如同刮走了一阵风,走之前,他们之间似乎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。这样的事,对王之诚来说,无论如何不是一件小事。不平顺的人生,必将预示着不平顺的爱情。在那个蹉跎岁月里相爱,是要付出代价的。
那些日子里,王子诚就常常偷偷写日记,那落笔的情伤,相思的泪滴,总留恋在苦涩的梦里。 惦念与恐慌折磨着王子诚的灵魂!他象一头落群折翅的孤雁,眼望着云层漫卷的夜空,盼着同伴从远方归来,他无力奋飞、没了方向,只好在梦里穿过多少轮回,焦急地等待着罗蔓莉的消息!
人生的故事就是这么离奇,原来王子诚和罗蔓莉在下乡前根本不认识,天真与幼稚谁也不曾想起问对方的家庭住址。只知道离家在外,渴望着抱团取暖,幸福未体验多久,就不得已急匆匆地别离!谁知这一走,罗蔓莉象断了线的风筝不知飘往了何处,她和她肚子里的孩子都石沉大海,一去便无了音讯!
罗蔓莉走的那天,王子诚清楚地记得塞给她一张字条,上面写着自家的地址。他去信给父母,家中回信说从未有叫罗蔓莉的女孩登门来过。这让王子诚一头雾水。难道罗蔓莉把字条弄丢了,那她可以来信再问呀。王子诚顿时急得满嘴起了火泡,病倒在炕上好几天!
更令王子诚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,在蔓莉走后整整三个月以后,1976年秋收前,在一个秋雨绵绵的一天,上海来了一个神秘人,自称是罗蔓莉的亲戚,拿着介绍信来大队办罗蔓莉的户口迁移手续。偶然听到这个消息的王子诚不要命地飞跑到大队部,大队领导说那人拿着盖了大队公章的户口迁移证明去公社派出所了,听说那人是罗蔓莉的表哥,叫葛根荣。
王子诚一楞,难道这个人就是罗蔓莉说的文艺宣传队队长,工宣队代表葛根荣吗?当年他欲非礼罗蔓莉,为了躲避他才报名来的东北插队,怎么是这个傢伙来替蔓莉迁户口呢?难道蔓莉回城以后变心了吗?那么,罗蔓莉肚子里的孩子呢?是夭折了还是活下来了?如果她生下来了,孩子现在在哪里?我已经给了罗蔓莉自家的地址,为什么家中来信说没有见过罗蔓莉呢?一连串的问号,强烈地询问着自己!
来不及多想,王子诚二话没说,借了一辆自行车赶往了公社派出所,早已不见了葛根荣,他又一口气跑到汽车总站,当他气喘吁吁赶到了汽车总站,售票员告诉他,最后一班车已经在10分钟前出发了。王子诚一下子瘫坐在了汽车总站的长椅上!
当时正值秋收农忙时节,也请不了假回上海,即便回去了,自己也不知道罗蔓莉的家在何方!茫茫大上海要找一个人,比大海捞针都难,王子诚只得渐渐死了这份寻找的心!
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,王子诚再没有收到罗蔓莉的任何消息。当人无奈到了只有等待,那么未来只能听天由命!
曾经的希望和幻想终究没有出现,最终在无数个日月升起又落下的交替中,慢慢消逝、烟灭在了无望的乞盼里!
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与运,叫命运。命指宿命,运为运气,命与运组合在一起,就是人们在时空里或曲折或平顺的前行过程。有人随心所愿、一帆风顺;有人时运不济、命途多舛。王子诚与罗蔓莉两厢情愿产生了感情,本应自然是相依相伴,白头携老,可是命运里出现了这个叫葛根荣的人,注定了王子诚与罗蔓莉的爱情之路将充满不测。
当然,我们不是宿命论者,我们支持个人奋斗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。但是必须有一个承认自我价值的社会环境,在当时,困在遥远大山里的王子诚也许还没有这个条件。葛根荣呀葛根荣,王子诚在心里死死地记住了这个名字,怀疑是他毁了自己与曼莉的爱情!但他无力解开这团迷雾,只能在怀疑与猜测中度日!
花开两朵,话说两头。俗话说,事出反常必有妖,人若反常必有刀。其实,王子诚将他的不幸归结于葛根荣,并非冤枉他。
原来葛根荣这个被罗蔓莉称之为魔影的人,得知了罗蔓莉为了躲避他而远走高飞去吉林插队入户以后,他还不死心,决意要把罗蔓莉弄到手。
葛根荣通过自己是驻校工宣队长的便利条件,找到了罗蔓莉母亲开的那家小烟纸店,常去那里买烟,买完烟,便在柜台前不走,有一句没一句的与罗母搭讪。而罗母也不知道女儿与葛根荣相识,更不知道女儿是为了躲避葛根荣的纠缠才去的吉林。久而久之,葛与罗母混熟了,有一天,听说罗母过生日,还给罗母送去了生日蛋糕,在那个食物匮乏日子里,蛋糕不但要凭票供应,而且很贵,这让罗母对他感激不尽。
随着他与罗母进一步的熟悉,她把女儿在吉林插队的事情向葛说了,葛根荣终于抓住了时机,他告诉罗母,他能把她的女儿招进上海某钢椅厂当临时工,转正以后,还可以把她女儿户口设法迁入上海。他还说自己未婚,只要罗母同意把她女儿许配给他,他一定会给老人家养老送终。
葛的这个计划完全符合罗蔓莉母亲的心意,丈夫早就死了,是自己一个人把女儿拉扯大,现在又离她这么远,日子过得孤苦伶丁的。每当想女儿时,罗母愁得茶饭不香、寝食不安!看眼前这个年轻人也忠厚老实,又有能耐将女儿的工作安排好,当然喜出望外,痛痛快快地答应了葛根荣的要求!于是,两人一商量,决定先让罗蔓莉回上海再说。
第二天,葛根荣早早地给罗母送来了五十块钱当罗蔓莉回上海的路费。罗母亲笔写了一封信,说家中有急事,让罗蔓莉见信务必立即回上海。罗母去邮局寄走了挂号信并汇了款。
罗蔓莉到了上海的当晚,罗母才知道自己女儿与集体户里一个男孩子有了身孕,并且已经有三个月了,不由得大吃一惊,看着女儿一到家就哭兮兮的样子,一时也没了主张!罗蔓莉告诉母亲,她有男方家里的地址,两人决定,明天一起去男方家,商量看看有什么解决办法。
第二天,罗蔓丽母女俩拿着王子诚写的家庭地址,好不容易找到了他的家,他家座落在城郊结合部一个小镇上,狭窄的胡同里老式旧房子一家紧挨一家,门口巴掌大的地方家家都放着煤球炉、破水桶、洗衣盆什么的,走路都没办法插上脚。
王子诚家的木板房小门紧锁,隔壁一个麻子女人告诉她,夜里他家老爸气管炎又犯了,救命车来了,老太婆也有心藏病,一急也犯病了,两个人被救命车一道拉到医院去了,到现在也没回来,去了啥医院我们也不晓得。
罗蔓莉没想到王子诚家情况这么糟糕,看来比自己家还穷,此时两个老人都住进了医院,指望他家有什么办法帮帮她,看来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了!
回到家里,罗蔓莉本想给王子诚先写封信,想想这信也不知道如何写是好。自己肚子里的孩子还没定数,他家里情况更是一团糟,她撕了又写,写了又撕,最后只能把信纸揉成一团。
望着渐渐大起来的肚子,看着无可奈何的母亲,想想毫无希望的明天以及困在山沟里的王之诚和他家的窘迫情景,没有谁能拯救她。罗蔓莉弱小的双肩抗不住这种压力。人在心力憔悴且明天并无光明可见的时候,对继续活着已经没有了一点感念,这个时候,死亡可能是永久的解脱。
罗蔓莉真的绝望了!人生无望的时候,死是最好的解脱。她想带着肚子里这个无故的小生命一起奔赴无忧无虑的天国!(待续)
(小说人物、情节皆为虚构,如有雷同,纯属巧合)
作者简介
祝康,于1969年去吉林省龙井县智新公社长财大队七队插队落户,1974年招工进了国营吉林省开山屯化学纤维浆厂任工人,1977年后在厂工会工作直至2005年退休,退休后入户回到上海
作品荐读
本文由作者投稿《知青情缘》编辑发布